深度解读U.S.News: 2025-26全球大学排名暗藏哪些“玄机”…

2025-07-22 15

2025-2026年度U.S.News世界大学排名已正式发布,共有来自全球105个国家的2250所高校上榜。

本次排名延续其以学术研究和声誉为核心的评估体系,通过13项指标(如全球研究声誉、出版物数量、高频被引文献比例等)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;研究声誉、论文表现和国际合作合计占比达90%。

如果有看过这份榜单,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有些学校在U.S.News会跟QS排名差那么多?两者差异体现在哪里?哪份排名更可信一些?……

现在,请跟着科博菌一起来深度解读一下这份榜单吧!



TOP100榜单




全球格局:英美主导与多极化趋势并存


1.传统强国持续领跑

前十名中,美国高校占据七席,哈佛大学(#1)、麻省理工学院(#2)、斯坦福大学(#3)稳居前三;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#6)、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(#8)、耶鲁大学(#9)、哥伦比亚大学(#10)紧追在后。英国高校中,牛津大学(#4)、剑桥大学(#5)和伦敦大学学院(#7)位列前十。


2.新兴力量加速崛起

亚洲高校集体跃升,共有565所院校上榜,超过欧洲(487 所)和美洲(358 所),成为全球学术版图的新生力量。新加坡国立大学(#20)和南洋理工大学(#28)在工程与计算机领域保持领先,香港大学(#44)和香港中文大学(#37)凭借国际化战略实现排名跃升。


3.学科竞争加剧

理工科强校优势显著,MIT在工程、计算机科学等 6 个学科排名第一。清华大学工程学科论文被引次数全球第一(超30万次),人工智能领域近三年在《自然》《科学》发表论文 127 篇,占国内高校同类论文总数的 28%。医学领域,哈佛大学、约翰斯・霍普金斯大学(#14)和卡罗林斯卡学院(#52)稳居前三,凸显临床研究与医学教育的全球影响力。



麻省理工学院 | 图源:科博老师实地拍摄



区域表现:中国高校跨越式发展,欧美高校分化明显


1. 中国高校: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


中国大陆共有15所高校进入全球前100名,较去年增加2所,全部实现排名上升。


清华大学(#11)首次进入全球前15,成为亚洲唯一进入前20的高校,其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 45%(全球平均 30%),与 MIT、斯坦福共建 7 个联合实验室,吸引 5 位诺贝尔奖得主级学者参与合作。北京大学(#25)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亮眼,哲学、经济学等学科的全球引用率跻身前十,2024 年主办国际人文社科会议47场(全球第一)。


香港高校进步显著,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大学位列全球TOP50;香港城市大学(#54)跃升25位,超越香港理工大学(#58),成为香港地区排名第三的高校,其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长37%。


2. 欧美高校:内部竞争与战略调整


尽管美校占据TOP10绝对优势,但部分传统强校排名出现下滑: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#13名,降2位)、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(#22名,降2位)、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(#51名,降4位)等均呈现退步。这反映出美国公立大学在资源分配和科研投入上面临更大竞争压力。


欧洲高校中,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(#35)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学(#112)通过欧盟科研网络提升国际合作指标,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(#98)和沙特国王石油矿产大学(#67)首次进入全球百强,标志着学术多极化趋势深化。


澳洲高校普遍下滑,悉尼大学(#29)和墨尔本大学(#30)虽仍居前30,但71%的院校排名下降,反映出其在科研产出和国际化指标上的短板。



香港理工大学 | 图源:科博老师实地拍摄



中国高校的突破逻辑与未来挑战


1. 核心优势与战略支撑


(1)科研投入加码: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3.5万亿元(占GDP2.64%),清华、北大年度科研经费均突破百亿,支撑其在工程、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。


(2)人才虹吸效应:2024年吸引海外顶尖博士回国任教超2.3万人(较2020年增长120%)。


(3)国际规则适配:U.S. News 近年更重视 “论文引用率”“国际合作占比” 等指标,中国高校在这些领域的进步恰好 “踩准了节奏”。例如,清华工程学科论文被引次数全球第一,北大社科论文国际影响力指数五年内暴涨40%。


2. 结构性短板与破局路径


(1)国际化程度待提升:中国高校在国际师资比例和生源多样性仍是发展瓶颈。


(2)学科发展不均衡:尽管理工科表现突出,但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仍需加强。


(3)政策与行业联动:国内一线城市落户政策(如上海)仍以QS排名为主要依据,建议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,提升雇主声誉指标。



哈佛大学 | 图源:科博老师实地拍摄



U.S. News vs QS ?


1. 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的根本性差异


(1)U.S. News:学术研究导向的“科研硬实力”排名

核心指标:

• 全球研究声誉(12.5%) + 区域研究声誉(12.5%):通过学术界同行评议衡量影响力。

• 论文发表量(10%) + 论文引用率(10%):量化科研产出质量。

• 高频被引文献比例(12.5%):反映学术前沿领导力。

特点:

• 75%权重聚焦科研,适合评估学术研究型大学。

• 数据来源:依赖文献数据库和美国本土机构,对美国公立大学更友好。


剑桥大学 | 图源:剑桥大学官博


(2)QS:多元化与就业导向的“全球影响力”排名

核心指标:

• 学术声誉(30%):全球学者调查,覆盖范围更广。

• 雇主声誉(15%):全球雇主评价,直接关联就业能力。

• 文献引用数(20%):衡量科研影响力。

• 师生比例(10%):反映教学资源投入。

• 国际教师比、留学生比、国际研究网络:各占5%,体现国际化程度。

特点:

• 学术指标、国际化与就业前景的全方位评估。

• 数据来源:全球1700万篇论文、176万次引用、190万份雇主调查,覆盖106个国家。



牛津大学 | 图源:牛津大学官博



2.排名价值观与地域偏见的博弈


(1)地域倾向性

U.S. News:

美国高校占TOP100的41%,TOP10中7所为美国院校。

QS:

英国高校占TOP100的17%,一些高校因国际化或科研成果等指标优势排名更高。


(2)数据采集的局限性

U.S. News:

依赖美国机构数据,对非英语国家高校的科研产出评估可能滞后。

QS:

雇主调查集中在欧美企业,非欧美高校的雇主声誉可能被低估。



新加坡国立大学 | 图源:科博老师实地拍摄



3.择校时如何参考两大排名?


(1)留美科研:优先U.S. News,关注专业排名。

(2)回国就业:优先QS前100,国内HR普遍认可其简历筛选功能。

(3)多元化体验:选择QS国际化指标高的学校。


对于学生而言,选择契合自身发展目标的学校远比盲目追逐名次更重要。还是那句:排名是参考,适合才是答案。如果你在择校问题上有任何疑虑或者困惑,不妨来找科博的老师们聊一聊。


2026QS排名解析在这里:2026QS排名新鲜出炉!传统大佬VS新兴市场,留学选校该看哪里…